真假三国-真假三国真实演化深度攻略
欢迎来到《真假三国-真假三国真实演化》的详尽攻略世界!这款游戏以其独特的策略深度、丰富的历史背景以及引人入胜的剧情设计,吸引了无数三国爱好者的目光。无论你是初涉战场的新手,还是渴望一统天下的老玩家,以下攻略都将为你提供
真假三国纵横谈48:借刘琮的头丑化曹操
电视剧中的刘琮形象,一个十几岁的小孩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八月,经营荆州十几年的刘表病逝,由他的儿子刘琮掌管荆州。此时,曹操率军已在一个月之前离开邺地,浩浩荡荡直奔荆州而来。刘琮起初想要抵抗,但在属下的劝说之下,最终还是放弃了抵抗,投降了曹操。曹操兵不血刃地接管了荆州所属的广大地区和众多人马。
这就是历史上曹操占领荆州的经过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其情节和史实相去甚不远。
但接下来,《三国演义》所写的就与史实大相径庭了。在第四十一回中,曹操进入襄阳城,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,强迫他离开荆州。在刘琮和其母上路之后,曹操派人追赶,将其母子杀死。
许多读者看了这一情节,无不切齿痛恨曹操的无耻和歹毒。但这情节其实是纯属虚构。在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和《刘表传》中都找不出相关记载。刘琮降曹是在建安十三年,这也是曹操奋斗史上至为重要的一年。建安五年,曹操以少胜多,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,基本统一中国北方。此后,他又经过七年的征讨,直到建安十二年,方才平定乌丸,才算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。建安十三年,曹操大举南下,想一鼓作气平定南方,完全全国统一的宏图伟业。他首要的目标即是荆州,刘琮的不战而降,使得曹操的实力进一步地增强,这无疑使得曹操的目标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在这样的情势之下,曹操实在没有那个必要杀刘琮。据《三国志·刘表传》记载,刘琮投降后,被任命为青州刺史,封列侯。
经营荆州多年的刘表
曹操对刘琮不战而降的态度很是满意,为此还专门发文表彰了他。在《三国志·刘表传》中裴松之注引了《魏武故事》,就提到了这个《表刘琮令》:
楚有江汉山川之险,后服先强,与秦争衡,荆州则其故地。刘镇南久用其民矣。身没之后,诸子鼎峙,虽终难全,犹可引日。青州刺史琮,心高志洁,智深虑广,轻荣重义,薄利厚德,蔑万里之业。忽三军之众,笃中正之体,敦令名之誉,上耀先君之遗尘,下图不朽之馀祚;鲍永之弃并州,窦融之离五郡,未足以喻也。虽封列侯一州之位,犹恨此宠未副其人;而比有笺求还州。监史虽尊,秩禄未优。今听所执,表琮为谏议大夫,参同军事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荆州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而刘表又在此处经营多年,人心归队。虽然刘表死后,他的儿子们不团结,但若是真想抵抗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。曹操对此是深有体会,袁绍死后,他的儿子袁谭和袁尚自相残杀。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,曹操平定他们还是用了好几年。所以,如果刘琮真心想顽抗到底,曹操一时之间还真很是棘手。
也正因为刘琮不战而降,没有为难曹操,曹操在《表刘琮令》中对他高度赞赏,称赞他心高志洁、智深虑广,明大义、识大体,宁愿放手重兵和父亲的基业,顾全大局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曹操还说刘琮虽然封侯,做了主管一州的刺史,但仍不足以表彰他,决定进一步升迁他,让他做了谏议大夫。
这道《表刘琮令》是一个很重要的文献,曹操对他的赞美之辞绝不是惺惺作态,而是出自肺腑,同时它也告诉我们,刘琮并没有被曹操杀害,反而是做了高官,封了列侯。
但是到了元代,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中,刘琮降曹之后就死在了曹操的手里。在《三国志平话》中,虽然没有直接叙述这一情节,却在两次对话中提及,一是在诸葛亮劝说孙权抗曹的时候,说“岂不闻曹公夺了荆楚之地,改差刘琮,觅罪令人杀之”;一是在张松劝刘璋和刘备联络,提到了曹操“得荆州,却斩刘琮”。由此可知,在《三国志平话》中,曹操就斩了刘琮,并且此举使得他的恶名播于天下,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。
到了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为了体现拥刘反曹的思想主题,也在民间流传的追杀刘琮这个故事上大做文章,做了进一步的艺术处理。比如,曹操曾先后两次对荆州派来的使者许诺说,优待刘琮,让其永做荆州之主。但他一进襄阳城就立刻翻脸不认人,逼刘琮离开荆州,然后再派人在路上将其杀害。
电视剧中的曹操形象。曹操并没有杀刘琮,反而善待他
需要说明一点的是,《三国志》中并没有提及刘琮的年纪,但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作者却将刘琮写成了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孩童,这样曹操就杀害人家孤儿寡母了。经过这些细致的艺术加工,追斩刘琮这一情节,就更能体现出曹操背信弃义、凶残、毒辣和卑鄙无耻,更能暴露出曹操的丑恶灵魂。但这显然是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的。
真假三国纵横谈37:从无到有的周仓
电视剧中的周仓形象
说起周仓,想必《三国演义》的读者都不会陌生,他早年追随关羽,一直到关羽兵败麦城被擒杀,他也和关羽一起被东吴所杀,真是死得壮烈,死得其所。
然而,翻遍所有的关于关羽的历史记载,并不见周仓其人。但自从《三国演义》出现以来,周仓之名及其故事,真可谓是家喻户晓,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在小说中,他出身低微,自从他归顺关羽以来,就一直忠心耿耿,最后也是追随关羽一起被杀,真是义烈丈夫。直到现在,成都的武侯祠,还把他的塑像与关平、关兴、赵累等人同祀于祠堂东偏殿内,仿佛历史上实有其人。至于全国各地数不胜数的关帝庙,关羽的塑像两旁,都少不了两个侍从,一是关平捧印,一是周仓持刀,正如释迦牟尼少不了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一样。
既然没有史籍记载,那么周仓又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呢?他的出现,其实并非《三国演义》的首创,更不是无缘无故的出现的。
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写到刘备借荆州,及至进据西川,孙权要求刘备归还荆州,遭到拒绝。此时孙刘两军在今益阳一带对峙,形势十分危急,一边是鲁肃,一边是关羽,双方剑拔弩张,大有一触即发之际。于是鲁肃派人邀请关羽见面,“各驻兵马百步上,但请将军单刀俱会。”在会上,鲁肃指出以前东吴因刘备兵败远来,无地驻扎,因此这才借与荆州;现在刘备已得益州,东吴但求归还三郡,这样的要求十分的合理,要求关羽履行。鲁肃的话刚说完,座上有一个起身说:“夫土地者,惟德所在耳,何常之有?”鲁肃严加呵斥,关羽也出来道:“此自国家事,是人何知!”使眼色叫他退下。
这座上发言的人,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其姓名,估计也即一个身份卑微的将校之类。但当三国故事在民间盛行以后,“单刀会”也成为一个重要情节,这个座上客便受小说家和戏剧家的注意,要把当真的当成一个人物来写了。后来的周仓,即是由此而塑造出来的。
周仓总是和关羽形影不离
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《章氏遗书外编》有一则云:
关圣庙传周将军仓,史传并无明文,而小说载之,儒者所弗道也。然历着灵应,似非全诬。《山西通志》云:“周,平陆人。初为张宝将,后遇关公于卧牛山上,遂相从。樊城之役,生擒庞德。后守麦城,死之。”与《三国演义》俱合,但未知有所证否尔?
这部《山西通志》硬说周仓是平陆县人,看来是根据民间传说,而又引《三国演义》来加以证实,虽说是官方所修的地方志,同样是不足为信的。
要查周仓这个人物的最早来历,还应要从小说和戏剧中去寻找。
根据现存的文学作品分析,笔者认为他最早的原型是出自元代关汉卿的著名杂剧《关大王单刀赴会》。此剧现存最早版本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,曲文齐全,说白极简。该剧讲述的是鲁肃要讨还荆州,派人请关羽过江赴会。
《三国演义》的叙述是十分清楚的,关羽单刀赴会,跟随他的不是别人,正是周仓。但杂剧中却并无周仓的名字。此剧第三折的开头,有两个人先出场,一个叫“关舍人”,另一个只用一个“净”字。人们都知道,“舍人”是元代杂剧中对少年公子的称呼,“关舍人”自然是指关平。至于另外的那个“净”,既不是姓,也不是名,而是角色的一种,即所谓的“二花面”。这就是说,先出场的人,其中一个是关平,另一人不知道姓名。他们二人上场做了些动作,便下场了,然后关羽出场,故事慢慢铺展开来。
看了此剧先出场的三个人物,我们心中就会明白,除了关羽之外,另两人一俊一丑,俊的舍人即是关平,而丑的净便是周仓。
但在此剧中,周仓还没有名字,他只是追随关羽过江的一员二花面的武将,然而这个“净”是周仓的原型是毫无疑问的。
此剧第四折最后还有两段唱词是低一格抄写的,唱词大意说,鲁肃叫人偷走了我的马,偷马人给拿住了,气得我恶狠狠要把偷马贼捆起来,用铜打烂他的大腿。这样的唱词自然不是出于关羽之口。据今人刘知渐《读单刀会札记》说“这个人物极可能是周仓。大约关羽上船后,周仓发现自己的坐骑被鲁肃部下偷去,因此愤怒地对偷马贼唱出这支曲文。”这一推测是合理的,只不过周仓还没有名字。
到了《三国演义》时,在单刀会一场,这个二花面当然照例出场,但就不可能没有名字了,于是作者“赐以嘉名”,称他为周仓。于是周仓就活跃于读者眼前了。
关羽死后成神,作为追随他的左右手,周仓自然也不例外,也成了神仙。关于他的神话,就陆续出现了。而且所有关于他的神通,全是他一个提纲,没有关羽和关平的影子。
人获《坚瓠秘集》记载一件事,明崇祯年间,徽州有个王姓之人,生性不孝,每日都要老母抱着孙儿到厨房做饭,习为常事。忽一日,正在厨中烧水,他母亲手抱孙儿,一手揭开锅盖,小孙突然奋力挣扎,跌下锅中,捞起时已受烫伤。王某闻讯,狂怒持刀,欲杀其母。其母慌急,逃出隔壁的关帝庙。王追入庙中,举刀欲斩之际,忽见周仓神像举刀一格,王刀飞出丈外,随即倒地而死。庙祝闻声出现,见周仓神像一足仍在栏内,另一足已跨出栏外,植立不动。此事惊动全镇,争来礼拜,并粉刷贴金,从此周仓神像一脚跨栏,至今仍旧不变。
袁枚《子不语》也记载了一个故事:浙江东台县关帝庙内的周仓神像,塑造凶猛,但脚下不着靴鞋,露出一双大脚板。据说这种塑像也有来历,因为当年关羽水淹七军,擒于于禁和庞德,而庞德是被周仓在水中生擒的。周仓当然不是穿靴下水,因此此神也塑作赤脚模样,以传其真云云。袁枚还说他亲自到过东台县,入关庙参拜,证实周仓的神像是赤脚的。
清人李心衡写过一本《金川琐记》也记叙了周仓显圣的故事。据说在乾隆三十七年征剿大小金川之役,经过艰苦战斗,迫使叛军投降,但叛军仍暗阴反扑。忽一日,叛兵突袭大营,包围登春沟(今四川抚边屯),官兵虽拼命抵御,仍无法将叛军击退,而大兵远隔,也不能救援。正当叛军蜂拥扳崖登山,情势万分紧急时,官军忽来一巨人,手持大刀,向叛军纵横冲杀,立时砍倒数十人,叛军大惊而退。当战斗时,官军见此大汉一脚皮靴,一脚草鞋,不知何故。乱平之后,遍寻其人,杳无踪迹。不久,有军官回到成都,偶入文庙街关帝庙,忽见周仓神像,一脚皮靴,一脚铁制草鞋,乃知是周仓显圣。于是金川屯所建筑关帝庙,并照成都的型式塑造周仓神像。
关羽神像,左为周仓,右为关平
此三则神话都与周仓的脚有关,也许是反应了某些人对周仓的看法,他是草寇出身,后来才追随关羽,因此仍然逃不开绿林好汉的色彩。
真假三国纵横谈43:关公未曾耍大刀
关羽和他的青龙偃月刀
自从《三国演义》问世以来,关羽的那把青龙偃月刀就成了他的标配。而在中国民间,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“关公门前耍大刀”,这句的意思和成语“班门弄斧”是一样的,就是指一个人不知天高地厚,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,真是不自量力。
在第一回中,关羽的这把青龙偃月刀就出场了。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,为了干一番事业,三人各打造了一把武器,关羽打造的即是青龙偃月刀。这把刀又名冷艳锯,重八十二斤。此后这口大刀就伴随着关羽度过了一生。关羽斩华雄、战吕布,斩颜良、诛文丑,过五关斩六将,古城会斩蔡阳,用的都是它。再比如有名的单刀赴会,关云长一口大刀在手,深入险境,威慑“江东群鼠”,使鲁肃的计谋破产……
正是因为《三国演义》中写了这么多与大刀有关的故事,以至于后来的民众,一想起关羽,就会想到他的赤兔马和青龙刀,于是这才有了“关公门前耍大刀”的俗语。
其实历史上的关羽从来没有用过什么青龙偃月刀。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中是这样记述关羽斩颜良的:“羽望见良麾盖,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。”这里用的是一个“刺”字。这样说来,关羽所用的极可能是矛。在《三国志》中倒是可以找到一个与关羽有关的“刀”字,即是在鲁肃邀请关羽谈判有关荆州的划分问题时,“各驻兵马百步上,但诸将军单刀俱会。”(《鲁肃传》)但这里的单刀是指佩刀,同时也不是关羽一个佩戴,而是谈判的诸将都有佩戴。
再说这个“偃月刀”之类的,三国时其实还并不存在,要到唐宋之时才有。这种刀的刃是半月形,故称“偃月”,偃月就是下弦月。而且这种刀也并无什么实用价值,主要是用来操练,经示威武雄壮。关羽再有本事,也不可能舞得动几百年后才出现的偃月刀吧?
那么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这口大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难道是小说作者送给他的吗?
其实不然,这口大刀其实是有来历的,并不是出于小说作者的臆造。
较早提出关羽使用大刀的是南朝梁的陶宏景的《刀剑录》,这本书上记载:“关某为先主所重,不惜身命,自采都山铁为二刀,铭曰:‘万人’。及败,投之水中。”但这里的刀是在关羽追随刘备,“不惜身命”地冲杀很久以后才打造的,而且一打就是两把,极可能是佩刀,而不是那口青龙偃月刀。
到了宋代,关羽这才真正地用上了大刀。宋代周密在《癸辛杂识续集》中,记载了龚圣与所作的《宋江三十六人赞》,赞中说“大刀关胜,岂云长孙?云长义勇,汝其后昆。”将大刀关胜看成是关羽的子孙。这说明在那时流传的民间故事中,关羽所用的武器即是大刀了。
到了元代,关羽的这口大刀在元杂剧和《三国志平话》中越来越重要。关羽单刀劈四寇、斩颜良、挑锦袍、闯五关、斩蔡阳、单刀赴会等故事中,都离不开这口大刀。据元人郝经《重建庙记》记载,那时每年的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都有关王庙会,庙会中关羽长刀红马,和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关羽已经相差无几了。
《三国演义》问世后,明清两代,围绕着关羽的这口大刀,还产生了不少的趣闻逸事。
明代包汝揖《南中纪闻》载,荆门州南十五里,有一地名叫掇刀石。这里有一关帝庙,关羽的大刀就插在庙中的一块大石的石窍上。这口刀可以摇动,但就是没有人能将它拔出。据庙中僧人讲,这口大刀足有一百八十斤重。刀长一丈四五尺,刀脊很厚,色泽苍青,看上去精雅中透着雄壮。天启元年,一位张姓总兵想把它取下来看看,祭拜之后,选出几十名壮汉,用尽各种办法还是没能将刀拔出。如此看来,这口大刀还真有不少神异之处。
关帝庙前的大刀,总是很引人注目
到了清代,还真有人在顺德看到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。罗天石《五山志林》记载,说最初在筑顺德城的时候,为筑西山凿西山开道,发现了一口大刀,上面有“青龙偃月刀”的字样。于是西门也不筑了,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关王庙,将大刀给供奉了起来。
而民间的神话传说也来凑热闹,关羽的这口大刀竟然在关羽死后成了妖怪。
余象斗的《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全传》有段说得很是神奇,不妨在这里给大家做个介绍。
此书说,祖师(北帝)巡行到天台山,见一妖怪,身长脚小,遍身金光。祖师知是妖精,要收伏他。不料反被妖精放出飞刀,刺中了身体,死于阵中。其手下的水火二将,即赴上界向三清求救。三清派出妙药天尊下凡,先将祖师救活,对他说:此妖乃普庵禅师名下的一个徒弟的法宝,走下凡间作怪。祖师问普庵禅师的徒弟是谁,天尊说,乃是三国时关云长也。他在天曹,玉帝封其为忠义大将军,日守天门,夜管酆都,近因西天如来说法,他带了关平和周仓到西天听经,遗下金刀,不料此刀却走下凡间来作怪。
于是祖师驾云前往西天,直到如来座下,说明原委。关羽因听经未果,不肯前去。如来说,法虽未完,汝在此即拜上帝(北帝)为师,生生世世不入尘劳,不须闻经听法,亦可脱轮回之苦。关羽大喜,拜了祖师,然后一同到天台山。那金刀妖出战,一见主人,骨软如绵,现出本相。关羽收了金刀。祖师大喜,奏知玉帝,封关羽为崇宁王道大真君朗灵关元帅之职,左手执金烈沙刀,右手执紫微敕印,左脚一雷神,右脚一火神,助上帝降魔。
明明是一口不见史载、无中生有的大刀,偏偏在人间生出许多像模像样的化身,偏偏有人为此生出了许多的事端,引来无数人的顶礼膜拜,将其奉若神明。这就是《三国演义》的魅力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关羽并不使用刀也就够了,倒不必再把民间的那句俗语改成“关公门前耍长矛”了。毕竟,关羽的那口大刀已经在我国民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。
关帝庙的神像中也少不了这口大刀
真假三国纵横谈50:曹操借头的来历
“奸绝”曹操
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曹操真可谓是“奸绝”(毛宗岗语),奸诈到了极点,为达目的,不择手段,什么样的恶事都能想得出来,都能做得出来。他向仓官王借头一事,就充分表现了他的阴险和毒辣。
在十七回中写到,建安三年,曹操率十万大军与袁术交战。双方相持数月,曹操这边的军粮开支渐渐跟不上。后来曹操又向孙策借了十万斛,但还是杯水车薪。掌管军粮的王于是向曹操请示,曹操命他用小斛散粮,王担心官兵怨恨,可曹操却说他自有办法。后来官兵果真有了怨言,于是曹操找来了王,说要借他的头一用,不由分说,就将王给杀了,然后又给他按了一个盗窃官粮的罪名。于是官兵们的怨恨就一下烟消云散了。
被曹操“借头”的王
这里的曹操借头,真可谓是毒辣至极。那么历史上果真有这回事吗?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注引的《曹瞒传》,可以看到此事的原始记载:
(太祖)常讨贼,廪谷不足,私谓主者曰:“如何?”主者曰:“可以小斛以足之。”太祖曰:“善。”后军中言太祖欺众,太祖谓主者曰:“特当借君死以厌众(厌,压服),不然事不解。”乃斩之。取首题徇(徇,罪名)曰:“行小斛,盗官谷,斩之军门。”
将这段记载与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记载一对比,就可以发现,《曹瞒传》中,是那“主者”出的主意,用小斛散粮,曹操只是认可了此事。不久后发现事态严重,不可收拾,于是他推卸责任,抓“主者”顶罪,拿他的性命为自己开脱。这当然可以说曹操冷酷,但还说不上居心叵测。
但同样一件事,到了文人笔下就有些变味了。唐代李冗的《独异志》中也记载了这件事:
魏太祖军中粮乏,令主仓吏用小斗。后军众有言,太祖归罪吏,谓曰:“借汝死,令压众。”谤词遂息焉。
在这段记载中,用小斛散粮就成了曹操自己出的主意,这样一改,曹操的歹毒就衬托出来了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这段,和《独异志》中的进一步丑化思路非常接近,就是抓住曹操自己发令用小斛散粮的这一点,将情节进一步细化,将曹操的奸恶写得更加的入骨,使其成为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。
对于《三国演义》中曹操借头的这一情节的意义,清初的著名评点家毛宗岗在此回回前有如下批语:
曹操一生,无所不用其借:借天子以命诸侯;又借诸侯以攻诸侯;至于欲安军心,则他人之头亦可借;欲申军令,则自己之发亦可借。借之谋愈奇,借之术欲幻,是千古第一奸雄。
想不到曹操一生中,竟然有如此之多的“借”字,难怪毛宗岗要视他为千古第一奸雄,称他为“奸绝”了。
毛宗岗父子评点的《三国演义》